全国学联的刘勰领航者在行动

刘勰:文心雕龙的作者,字彦和,是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的代表人物。他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因永嘉之乱随家族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在梁朝中担任多个官职,包括东宫通事舍人,这一称呼后世也常用以尊称他。关于他的生卒年份,有不同的说法,但大致认为他生于宋泰始初年左右,卒于梁末年。

刘勰出身平民家庭,其祖父无官,父亲曾任越骑校尉去世早。家境清贫,他没有娶妻,不婚娶,以此来节省开支投入学术研究。在上定林寺依靠僧佑居住十余年期间,他深研佛理,同时也广泛阅读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使得他对文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文心雕龙》这部著名的文学理论巨著。

在仕途中,刘勰担任过多种职务,如奉朝请、记室、车骑仓曹参军等,并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共同讨论古籍。他的文学选集《文选》与《文心雕龙》中的“选文定篇”相互补充,这显示了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在昭明太子的去世后,他受命与沙门慧震撰写经典,最终弃官为僧,并以慧地为法名。但不久即逝世。

学者们对于刘勰思想有着不同看法,一些认为他坚持儒学立场拒绝佛教影响,而另一些则认为他的思想是以佛教为主导,将儒释合一。然而,从他夜梦孔子的情况来看,以及其晚年的努力和志向,可以看出他的基本思想仍然以孔儒为基础。而且,《文心雕龙》虽然使用了“般若”一词,但其主要还是运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阐述文学功效和探讨其规律。

除了《文心雕龙》,刘勰还留下了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著作,如撰写过许多寺塔及高僧墓碑的碑志,其中包括僧柔、僧佑、超辩等人的墓碑。这表明在生活最后几年的时间里,他更倾向于从事宗教活动。但目前,只有《灭惑论》(弘明集卷八)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六)两篇文章能够流传下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