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乡流行唱黄梅戏,他小时候是浸润在黄梅戏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黄梅戏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黄梅戏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庐剧,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黄梅戏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庐剧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黄梅戏。但黄梅戏与庐剧音乐是根本不同的,为了尽早掌握这个剧种,徐代泉采取了一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老师上课时,他一面听,一面记谱。由于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几岁的孩子学得还快,到后来艺校的黄梅戲教学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来写。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且难的。苦是苦在熬人,难则难在从事戲曲音樂要學的事物太多了。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就正因如此學戲曲音樂的人少而又少。他們就是這樣一個群體,在生活中的每一次轉折點上,都有著他們自己的故事。在這個世界里,不論你身處何方,你總會聽見那麼一些聲音,那些聲音讓你感覺溫暖,那些聲音讓你的靈魂得到慰藉。
說起安徽黃梅戲電視劇,有一個名字不能不提及的是創作過《龍女》的黃梅戲電影之作,這是一部充滿傳統美學色彩和現實主義特色的作品,它以其獨特的情感表達和豐富的人物刻畫深受觀眾喜愛。
徐代泉說自己一生做三項工作,一是在教書方面,他除了本職工作外,也曾擔任中國歌劇學院客座教授;二是在創作方面,他除了為數十部黃梅戲電視劇寫過音樂外,也為60多部教學劇目撰寫樂譜,並涉獵京劇、泗州戲等各種地方話劇種;三是在研究方面,由於對古典藝術文化情有獨钟,因此主持編纂了一系列關於中國古典舞蹈史料集結項目,並獲獎。此外還參與國家科研項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工作,并因此獲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今年65岁的徐代泉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保持着活跃的地位。他现在还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并且仍然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用生命力來支撑著那份對藝術追求的心態,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放棄對藝術創新的渴望。在他的眼中,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挑戰,每一次挑戰都是一次灵魂深处的声音回响。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無形之間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于艺术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同时也激发人们对于艺术创造力的无限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