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乡流行唱黄梅戏,他小时候是浸润在黄梅戏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黄梅戏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黄梅戏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庐剧,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黄梅戏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庐剧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黄梅戲。但 黄梅戲与庐剧音乐是根本不同的,为了尽早掌握这个剧种,徐代泉采取了一個笨方法——與黃梅戲表演班的學生一起上唱腔課。老师上课时,他一面聽,一面記譜。由于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几岁的孩子學得還快,要到後來藝校的黃梅戲教學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來寫。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且难的。苦是苦在熬人,难则難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的事物太多而又繁杂。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這正因為如此學習戲曲音樂的人數少而又少。而从事戏曲音乐的人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一生似乎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着,即使是在最艰辛的时候,他们的心灵仍旧充满激情和热爱。
对于徐代泉来说,从业三十余载,在此期间进行过大量创作工作,不仅限于电视舞台作品,还包括教学用书籍等各类内容。在教学方面,由于其深厚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其成为中国京劇学院客座教授,并且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如安庆市文委副主任等。在研究领域内,也曾参与编纂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提及关于安徽地区黄梅戏中的某些杰出作品,无疑将引起人们对这位人物更多关注的话题之一,那就是著名作曲家吴琼。这位女作家的作品如《啼笑因缘》、《半把剪刀》、《桃花扇》等,都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手法赢得广泛赞誉。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歌手,同时也是一名卓越的小提琴手,是文化界的一颗璀璨星辰,对于新一辈艺术工作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虽然生命中的道路崎岖,但每一步走向成功都充满意义;每一次努力付诸行动都值得骄傲;每个梦想实现,都能让世界更加美丽。一生下来,就已经预示着自己的命运,那便是一条不断追求完美与卓越之路,而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对于那些渴望改变世界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哲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动力来源。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站在历史的大河岸边,看着那悠久而波澜壮阔的小船,你是否愿意跳入其中,与时代共航?或者,你是否愿意坐在岸边,用你的笔墨记录那些水上的风景,以及岸上的故事?选择哪一种方式并不重要,因为只要你有勇气去尝试,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会收获宝贵经验。如果你的回答是前者,那么请继续前行;如果你的回答是后者,那么请继续写下去。你选择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