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庐剧的世界里长大,音乐是他的伙伴。1958年,他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被安徽省艺校录取。他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当时,他对庐剧的热爱远超过黄梅戏,但学校却突然撤销了庐剧专业。那一年,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而徐代泉则留校任教。学校领导解释说,他们要为庐剧培养一位未来的人才。但这份种子没有机会成长和繁荣。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一直等待着自己的机会。最终,他决定转向黄梅戏学习,但由于两种音乐风格不同,他不得不采取一些创新的方法来学习。在黄梅戏表演班上课时,他一边听,一边记录下来,最终成为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事戏曲音乐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而且,在这个行业中工作的人往往面临贫困和孤独。这一切都没能阻止徐代泉投身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分成了三块: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在本地担任教师,还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也从未闲暇一日。
在创作方面,除了电视剧和舞台作品之外,他还为多部教学材料谱写过歌曲,不仅限于黄梅戏,还包括其他如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灯、徽劇等多种乐器。此外,他曾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编纂工作,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谈及安徽的黄梅戲電視劇,那些与他名字紧密相连的作品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都是他精心制作出来的杰作之一。在65岁高龄后仍然活跃于文化界的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