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 黄梅戏音乐工作者在自然的怀抱中诵读黄梅戏天仙配全集

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小时候是浸润在庐剧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庐剧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庐剧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黄梅戏。但庐劇音樂與黃梅戲音樂是根本不同的,为了尽早掌握这个劇種,徐代泉采取了一個笨方法——與黃梅戲表演班的學生一起上唱腔課。老师上课时,他一面聽,一面記譜。由于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几岁的孩子學得還快,到後來藝校的黃梅戲教學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來寫。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又难的。苦是在熬人,不易;难则難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的人太多,而從事這個工作的人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那些長期以來跟隨著這個世界的人們,都知道它是一條充滿挑戰且艱辛的一條路。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這正因為如此,使許多對此產生興趣的人感到畏懼而遠離。

与众不同的是,在追求美好的同时,也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心情,那就是创作中的那种专注与投入。在创作之余,如果遇到了写不出来的情形,就会沉浸于这种状态中,一天、一夜、一周都沉醉其中,对于这样的状态,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这份执着,让许多人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某些深刻意义。

徐代泉说自己一生做过三项工作。一是教学,是他的本职工作,不仅在本校代课,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也没有闲下来的一天。他还承担起编纂“泗州戏”、“安庆弹腔”等部分作品,这对于提升这两个地方传统文化的地位至关重要,并获得国家奖励。

谈及安徽地区黄梅戏电视节目,其中一个名字不能不提及的是《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等十几部黄梅戏电视节目的著名作曲家之一——徐代泉。在65岁高龄仍旧保持活跃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并教授新一辈艺术家的同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为黄梅戏音乐带来了新的风貌,为未来产生更多优秀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