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科研需要师生接力闯新天际中俄联合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引领未来探索

在测绘与遥感领域的辉煌成就中,李德仁院士以其卓越的专长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一位引领科技发展的先锋。他的故事,如同一部编织着智慧与勤奋、师生共创奇迹的人生剧本。

从1957年踏入大学校园,那时年轻有为的李德仁开始了他在测绘学科上的征程。1963年,他怀揣梦想毕业后,不断地追求知识,直至1978年的政策开放,让他能够再次站在学习之巅。在那一年,他不仅完成了硕士学位,还被免试录取进入博士研究,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认可。

在1981年的博士论文中,李德仁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难题,为科学界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他回国后,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其他先进测绘技术中的应用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提出了“李德仁方法”,这是一种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没有人单独走到今天。李德仁谈起自己的一生,也总是充满对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他曾经有两位伟大的导师,一位是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王之卓,一位是来自德国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前辈不仅教会他如何做学问,更教会他如何做人,他们的话语如同指南针,引导着他的步伐。

王之卓教授提出的“向深部发展,同时相互碰撞、交叉融合”的学术思想,以及阿克曼教授关于不断学习、钻研技术细节并超越学生的理念,对于李德仁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在两位导师的大力支持下,李德仁培养出了无数杰出的学生,他们如同继承者,将科学研究推向新高度。

尽管已经81岁高龄,但仍然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并将学生们取得的一切成果视为自己最大的骄傲。自1980年代以来,他已培养出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许多都成了知名教授或领导人物,就像磁铁一样,将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段历史,如同一首赞歌,为我们展示了一条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闯荡科技江湖的小径,而这个小径,无疑将永远属于那些渴望探索未知的人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