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国学经典中的情感共鸣》
在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以字彦和为人称呼,他的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但因永嘉之乱,先人避难渡江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在入仕于梁朝期间,以东宫通事舍人的职务驻扎较久,因而后世尊他为刘舍人。
关于他的生卒年份,有不同的说法。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推定生于宋泰始初年左右,卒于梁普通元、二年之间;李庆甲《刘勰卒年考》(1978)则推定约生于泰始元、三年间,卒于梁大同四、五年间;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前言》推定约生于宋泰始二、三年间,卒于梁大同四、五年之间。而官方记载如《梁书·刘勰传》、《宋书·刘秀之传》及《南史· 刘勰传》,提供了不同的家族背景信息,但经过王元化等学者的详细考证,最终认为这些记载不可信。
从他的家庭来看,其家族并非高门。祖父无官,其父亲曾任越骑校尉,但早逝。家境清贫,不婚娶。在上定林寺依靠名僧僧佑,与之居处十余年的这段时间里,自幼“笃志好学”的他深研佛理,同时又饱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得文理”。最终,在齐和帝中兴元、二年(公元501-502)间,他写成了著名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其后的职业生涯中,除撰写大量佛教相关文章外,还担任过多个官职,如奉朝请、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以及太末令等。此时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其中选录的著名文学总集《文选》的许多契合点与其撰写的“选文定篇”相似,这或许不是偶然。然而,在昭明太子的去世后不久,即被敕命与沙门慧震撰经,并在完成之后弃官为僧,以法名慧地出家。但仅一年即去世。
作为一个融合儒释思想的人物,其思想复杂且矛盾。一方面,他严格遵守儒家的立场拒绝佛教混入另一方面,却也以佛教指导儒学。这一思想脉络显示了他对孔孟哲学的坚持以及晚年的希望灭绝使其最后选择隐退。在宗教领域,他虽然长期研究佛理,但基本上是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来阐述文学功用探讨其规律。
除了著作中的主要成就——包括唯一保存至今的小说体例论文集外,还有若干其他作品,如所作墓碑铭刻,这些都是当时高僧墓碑必请其制定的文字。他留下的遗产虽少却皆珍贵,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