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座探秘包恢揭开古代文化的神秘面纱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出生于宋建昌南城(今江西境内)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伯父和叔父曾经是陆九渊的学生,并且后来又跟随朱熹学习。从小就聪明好学的包恢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他在家中为门下学子讲授《大学》,以其雄才大略和精辟的论述,让百余名学子都感到惊叹不已,其家族成员也对他赞誉有加。

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包恢中进士后先后担任金溪、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以及监府翼军等职务。在这些职位上,他招募地方豪绅成立武装,成功平息了唐石之乱,并因此改任沿海制置司干官、宗正寺主簿、台州通判及临安府知府。在台州期间,他捉拿了一位自称“”的妖僧,这个僧人通过神奇法术欺骗当地居民,但最终被包恢识破并惩罚。

之后,在建宁府期间,包恢再次展现了他的清风正气,不断打击迷信行为,对抗敲诈勒索的奸吏,以此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此外,他还因公直言敢谏,被提升为礼部侍郎、中书舍人;接着又因其守法奉公之心而升任刑部侍郎兼华文阁直学士。

在平江知府期间,当地有一些劣绅强夺民田并指责农民抗租。面对这样的情况,包恢上奏朝廷,为真相大白,最终导致那些豪强受到惩罚,而农民则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土地。咸淳二年(1266年)五月,由于卓越的贡献和忠诚服务,被提拔为刑部尚书,同时赠予少保衔,并谥号“文肃”。他留下的著作《敝帚集》虽然已经散失,但清代四库馆臣根据《永乐大典》辑出了《敝帚稿略》八卷。这位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至晚年的生活轨迹,以及其遗产,都深受人们推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