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他作为一名小票友,在天津上中学时就迷上了京剧。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不仅成为了一名演员,也是程派艺术的大力支持者和研究者。他的故事,既是一段个人成长的旅程,也是对传统艺术深刻理解和尊重的体现。
他曾经在大学期间,一边啃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一边梦想能够结识这位京剧大师。1942年,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就放弃了去杭州度蜜月的打算,改去上海,天天带着新娘子,出入戏院子,陶醉在高雅的程派艺术之中。当他终于见到了程先生,并且得到了其唱法上的指点,使他收益匪浅。
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在国内上市,郑老师便四处筹款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的实况演出。他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声音,这些资料后来成为了研究京剧史、尤其是程序派艺术宝贵资源。在1963年,他还教给了钟荣五个完整戏曲,从而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郑大同的人缘非常好,与所有程派名人名票都是好朋友。他以诚待人,不仅教育了许多艺人们,而且也受到他们敬仰。在文化革命期间,即使面临批斗和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诚信和善良,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光辉的一面。
1958年,当程砚秋病逝后,全中国都为之哀悼。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心并支持继续发展他的艺术遗产。之后的一系列活动,如出版书籍、举办展览,都有助于保留和推广这门古老而精彩绝伦的情景表演艺术。而这些都离不开郑大同提供的一份珍贵资料——六十多盘录音,这些声音如今被视为国家级文物,是研究北京运河及其流域历史的一个重要参考材料。
使用这些资料进行“音配像”的工程开始于1994年7月,这项工作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复原过去演出的真实声音,让现代观众能更加贴近古人的情感世界。这也是对北京运河及其流域历史的一个新的探索,更是一个关于记忆与时间、传统与创新之间关系的问题思考。
标签: 深圳文化名人大营救 、 名人简介资料大全 、 世界十大作家 、 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 、 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