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同探索京剧史与论身为票友的他在社会舞台上演绎花田喜事中的精彩瞬间

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作为一名小票友,就已被《贺后骂殿》中的“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深深吸引。上大学后,他常与老师程先生共赏京剧,直至1942年返回天津结婚时,不顾蜜月之旅,选择了追随程先生到上海观戏。

程先生对大学生抱有特殊偏爱,而郑大同也渴望亲近这位艺术巨匠。他为程拍照并赠送剧照,这份努力最终赢得了程先生的认可。在化妆室相见后,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每次聚会都持续到深夜。程先生对郑的大才亦心存赞赏,为其指点唱法,使他受益匪浅。

1945年钢丝录音机问世,郑大同购置了一台,并记录下了多场程派演出。1946年9月,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中,程先生连续演出了36场作品。郑老师全数录音,将其珍藏和研究成果传承给下一代。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表演时,公安局长黄赤波向钟荣介绍了郑大同。这四个月内,钟荣就学会了五出戏的全部唱念,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这些都是经典且难度极高的角色。

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其他故事值得分享,如1953年的26场《祝英台抗婚》的观看、整理出的完整剧本以及教给李玉茹的一出《梅妃》,这些都体现了郑大同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投入。他以诚待人,与所有知名艺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即使遭遇政治风浪,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立场,以真挚的心态支持那些被迫停演的人们。

1958年当程砚秋去世之后,由于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关注,有关单位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他的书籍,并举办了一次展览。此外,由于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加上中国戏曲研究院得到信息,一些珍贵的声音资料才得以保存下来,这些资料是由全国仅有的几个人手中流传而来的,对保护并推广京剧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