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黄梅戏牛郎织女徐代泉的音乐贡献

在庐剧和黄梅戏之间,徐代泉的故事犹如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1958年,他凭借拉二胡考入安徽省艺校,学了三年庐剧音乐,但就在毕业时学校撤销了庐剧专业,只留下他一人坚守。这份不解与失望让他转向黄梅戏,而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世界需要他从头再来。

为了掌握黄梅戏音乐,徐代泉采取了一种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他记谱速度快,不仅比十几岁的孩子们学习得更快,还成为了教材中的重要贡献者。他的辛勤付出最终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懂得如何为黄梅戏创作的人。

教学、创作和研究是徐代泉的一生工作。他不仅在本校担任教授,也曾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在创作方面,他除了为多部电视剧和舞台剧配乐外,还为60多部教学剧目写过曲子,涉及多种各式各样的京派艺术。研究方面,他参与编纂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主持编纂“泗州戲”、“安慶彈腔”等篇章,并获得奖项。

65岁高龄的徐代泉依然活跃于文化界,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以创作《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祝福》等十几部黄梅戲音樂電視劇為人所知,这些作品都是对黃梅戲傳統與現代化融合的一次又一次探索與實踐。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展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据驱动艺术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深厚理解与热爱,以及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的心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