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五女拜寿孙怀仁旦行演员与导演的双重魅力

孙怀仁,黄梅戏的传奇女演员与导演,1950年踏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她的表演生涯始于严格的训练。1958年,当梅兰芳来到安徽,孙怀仁被她的《打焦赞》深深吸引。在那场表演中,她对杨排风一角的精彩刻画产生了永恒的印象,并且有幸亲手学习梅兰芳化妆和挑花线动作,这些经历在她心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进入黄梅剧团后,孙怀仁以敏锐的心灵感知和无限可能展现出多种角色,从花旦到刀马旦,再到彩旦、老旦以及娃娃生,每一角都让她在艺术上得到极大的提升。她不仅是观众眼中的明星,更是同行间默契合作伙伴,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巨匠共事中,她汲取到了宝贵经验。

1980年,一段新的旅程开始了——孙怀仁加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她系统地研读世界各流派戏曲理论,不断探索新理念。自编自导自演成为了她的常态,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互鉴,让学习变得充满活力。一年后归队时,她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成功创作出令人难忘的作品,如《龙女》、《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作品被誉为“马兰三部曲”,而实际上,它们也成为了孙怀仁作为一个导 演所达到的高峰。

作为学者出身并拥有表演背景的人物,孙怀仁在执导过程中特别注重理解演员内心世界。她善于帮助每位同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塑造人物还是解决舞台上的问题,都能给予相应指导,使得那些能力较差或需要更多指点的小伙伴能够快速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支持与鼓励下,那些曾经迷茫的小朋友如今已经成为行业中的领军人物。

退休后的生活并未减弱她的热情,对黄梅戏发展仍持有积极态度。她认为,要想让黄梅戏继续繁荣,就必须时刻关注观众需求,让他们能够轻松走进剧院坐下来欣赏,而不是觉得陌生或讨厌。这一点对于创新至关重要,因为创新虽然必要,但不能失去本土文化传统之美。正如她所处的地位——既承接前辈遗志,又启迪新时代,为小蜜蜂等新人提供舞台,是一种独特的情感纽带和责任担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