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名人反复提及杨溥

明朝的名人:杨溥,东宫僚佐,洪武五年出生于湖广石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为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在狱中十年后,他被授官翰林学士,并参与了《汉书》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杨溥因亲丧回家守孝,当时太子监国,便强令他回南京任职。

永乐十二年闰九月,成祖北征回师,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汉王朱高煦乘机进谮,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治下狱。这成为继解缙入狱后,立储之争中的第二场大事变。当时只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难”旧人而幸未被祸。金忠是个敢于仗义执言的人,他不顾触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使得太子未遭废罢,但作为东宫宫僚的杨溥、黄淮等人却因此事件而被关入诏狱。

在狱中十年,他把经书史籍通读了好几遍。他勤奋学习,从不间断。一日,有一位宦官向他说:“你既有才华,又能坚持不懈,你若能辅助我,我定能给你重用。”杨溥回答说:“我只愿意辅助仁宗皇帝,而不是您。”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杨溥获释出狱,被授官翰林学士。他曾秘密上书议论政事,被仁宗加以褒奖赐予钞币。

洪熙元年(1425),仁宗在思善门左侧建弘文阁,在群臣中选择有才学、品行好的人入阁值班。杨士奇推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而蹇义推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仁宗授予陈继博士,而楊敬编修何澄为给事中,每天到阁中值班。不久升为掌管阁事,并亲自授予他阁印,说:“朕把爱卿留在左右使用,不仅只是为了学问,还想广泛了解民情,以有助于治理国家。你有什么建议要报告,可以密封后上呈。”

数月之间,他连续受到提升,最终升任礼部尚书,并仍以学士衔在内阁当值。此外,在宣德九年的最后几个月里,由于母亲去世辞职,但守孝期满后又出来任职。在宣德十年的开端,即宣宗驾崩后的第一段时间里,其权势达到巅峰。

正统三年(1438),《明宣宗实录》修成,此时他的地位达到了顶峰,被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并谥号“文定”。然而,在晚年的生活中,他屡次请求退休,但都未得到批准直至去世前夕。

正统十一年七月十四日(8月6日),杨溥逝世终年龄七十五岁。大臣们对此表示哀悼,对他的贡献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赞。在历史上的许多时候,因为政治原因,一些人物往往会因为某种行为或是所处时代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评价。但无论如何看待,都不得忽视这一点: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决定他们能够在那样的时代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影响是多么深远。而对于那些曾经与其共度过艰难岁月的大臣们来说,他们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无疑,这也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也有人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维护正义并改变世界。如果没有这些英雄人物,我们可能不会拥有现在这样繁荣昌盛的地方;我们也许还会继续沉浸在过去那种混乱无序的情景之中,就像一些历史上的其他年代一样,那些年代充斥着战争与暴力,没有道德标准,没有法律保障,只是一片混乱与恐惧。而今天,我们享受着的是这些英雄们辛劳付出的结果,是他们用尽毕生的精力创造出来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记住他们,不仅仅是在每个纪念节目或者官方活动上提及,更应该将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它成为我们的灵魂深处的一部分,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些建立公平社会体系的大志者身上获得启发,从而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光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