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姬传探索京剧史与艺术的旅程追逐昆曲旋律的足迹

自1908年父许省诗赴淮安任官后,我随祖父许溎祥搬到杭州,与外祖父徐子静一起学习昆曲。初时我模仿老生角色,后来也尝试唱官生角色,我的唱法受到了叶怀庭的影响,注重四声和音色。我还擅长吹笛子,并在1916年冬天初次见到梅兰芳,他演出的《佳期拷红》让我印象深刻。在1920年我在天津工作期间,我认识了著名的曲家恽兰荪,他教会了我度曲技巧。

1922至1925年间,我在上海兼职时,每当有曲会举行,就会带着自己的《弹词》和《惊变》,与吴昌硕、刘翰怡、周梦坡等人共同表演。在天津居住十年的时间里,我曾担任直隶财政厅秘书,同时研究谭鑫培的皮黄唱腊,并与陈彦衡合作出版了一些作品。

1931年5月,我们合力出版了一本关于皮黄剧目的歌谱,这是我对谭派唱腔的一种致敬。同一年的夏季,我开始为梅兰芳处理文案事务,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我还记录并整理了梅兰芳的回忆录,其中包含他昆曲艺术的大量内容。

1952年,我们前往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在途中我们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进行演出,那时候我掌握了《思凡》的伴奏音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离开了梅宅,搬到了铁狮子胡同,然后又回到北京。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再次聚集起来,与朋友们清唱古琴曲,在1978年的春节前夕,有幸邀请美籍著名曲家项馨吾返京时,我们组织了一场欢迎宴会,让他撅笛地演绎《弹词》中的经典旋律。

1983年,《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出版,这是我的回忆录,其中包括许多有关昆曲艺术的故事。几年之后,我与弟弟许源来合著了一本关于梅兰芳的事迹。这本书不仅记载了我的生活,也详细介绍了我的老师和友人的贡献。尽管晚年的我耳失聪,但依然继续创作,最终于1994年将遗作《艺坛漫录》付梓,该书中包含多篇论述昆曲艺术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未发表的小说散文等作品留存下来,是对这段历史的一个补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