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许姬传京剧史论研究者兼票友昆曲度曲家的传奇生平

自1908年父许省诗赴淮安任官后,我随祖父许溎祥搬到杭州,开始在外祖父徐子静的指导下学习昆曲。初时我主要唱老生和官生角色,我的唱法受到了宗叶怀庭的影响,注重四声和气息控制。我还学会了吹笛子,并且得到了《弹词》、《酒楼》、《别母乱箭》等多部戏曲的演出经验,其中尤以《弹词》的演唱技巧受到徐子的精髓熏陶。

1916年冬,在杭州偶遇梅兰芳,这位后来的京剧巨星让我有机会观摩其表演,其中包括昆曲《佳期拷红》。1920年,我前往天津工作,在那里我结识了著名曲家恽兰荪,他请教我度曲之道。在上海期间,我参与了一些昆曲会集,与吴昌硕、刘翰怡、周梦坡等人共同演唱《弹词》、《惊变》等作品。

在天津居住十年的时间里,我曾担任直隶财政厅秘书,通过这个职位认识了谭鑫培的唱腔研究家陈彦衡。陈彦衡教授给我吊嗓技巧,并帮助我研究谭派皮黄唱腔。在1931年与陈彦衡合作出版《燕台菊萃第一辑·四郎探母》,我们一起为梅兰芳处理文墨事宜。此后,我们继续合作,最终完成了对梅兰芳生活记录的三卷本,即《舞台生活四十年》,这部作品深受欢迎。

1950年随梅兰芳北上后,我开始为他整理并出版他的回忆录,以及其他关于他的书籍,如《我的电影生活》、《东游记》、《梅兰芳文集》,其中包含大量关于他昆曲艺术方面的话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离开了梅宅,但仍保持着与旧友们交流音乐的情谊。1978年,当美籍著名歌手项馨吾访问中国时,我们举办了一次欢迎宴会,让项先生撅笛地表演一些经典作品,如“一枝花”、“货郎儿”。

晚年的我虽然失去了听力,但仍然继续创作散曲,并将这些作品交给朋友们进行编排。我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的一员,也参与过该社的活动。一生中,我写下许多文章和回忆录,其中包括自己七十年的见闻录以及与弟弟合著的一本纪念书——《忆艺术大师梅兰芳》(1986)。直到1990年9月2日去世前夕,我仍然不忘笔耕,以至于遗著中的论述对于昆曲艺术有着重要价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