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8年我随父许省诗赴淮安后,先后居住在杭州、天津和上海。早年在杭州,我从外祖父徐子静那里学习昆曲,并师承宗叶怀庭的唱法,注重四声和气的运用。在天津时,我曾与著名曲家恽兰荪学习度曲技巧,并且在上海期间,还多次与吴昌硕、刘翰怡等人共同演唱昆曲。
我还曾与程砚秋研究昆曲《思凡》,并为其拍摄伴奏。此外,我还结识了陈彦衡,他是谭鑫培唱腔的研究专家,在吊嗓方面给予了我指导。在上海生活期间,我继续与陈彦衡保持联系,并帮助他出版了一本工尺谱。我也喜欢书画收藏,结识了吴湖帆等人。
1931年起,我开始与梅兰芳合作,为他负责文墨事宜。在1950年代初期,我们一起北上演出,并开始为他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进行整理和撰写,这本书后来分三集出版,对于提升梅兰芳的艺术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随后的几十年里,我一直致力于记录和整理梅兰芳的生平故事,包括他的电影生涯、《我的电影生活》、《东游记》以及《梅兰芳文集》的编纂。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梅兰芳昆曲艺术内容。1952年的世界和平会议是我最宝贵的经历之一,那时我有幸陪同梅兰芳参加会议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进行演出,其中包括一场以《思凡》为主打戏目的表演。
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迁出了原来的宅邸,但仍然保持着对昆曲艺术的热爱。我继续参与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与其他学者一起探讨古典音乐的问题。直到1990年代初期,即便耳失聪,也没有阻止我笔下留下的最后作品,《许姬传艺坛漫录》的出版使得我的见闻录得到了更广泛的地面传播。而我的遗作至今仍被人们所珍视,它们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一份见证,也是对中国古典音乐深刻理解的一个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