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乡流行唱黄梅戏,他小时候是浸润在黄梅戏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庐剧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庐剧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黄梅戏。但庐劇音樂與黃梅戲音樂是根本不同的,为了尽早掌握这个劇種,徐代泉采取了一個笨方法——與黃梅戲表演班的學生一起上唱腔課。老师上课时,他一面聽,一面記譜。由于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几岁的孩子學得還快,到後來藝校的黃梅戲教學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來寫。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又难的。苦是在熬人,不易;难则難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的人太多,而從事這個工作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那些對於此類工作缺乏熱情的人會選擇遠離。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則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這正因如此,有很多作曲家會選擇退出這條道路。而与众不同的是徐代泉,他选择继续前行,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创作之中。他说:“我做的事情有三项,一是教学,我曾经担任过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二是我创作,我写过许多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小品;三是我研究。我参与编纂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大型项目。”
尽管生活艰辛,但徐代泉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在这条充满挑战和艰辛之路上,他不断探索、创新,为黄梅戏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热情。他曾参与创作了一些著名电视作品,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等,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让人们更加珍惜并传承这门传统艺术。
现在65岁高龄的徐代泉仍旧积极参与文化教育活动,对于新一辈青年学习者也是一位可敬可佩的导师。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前程,并将其传递给更多人。这份坚持与热忱,是对每个追求艺术梦想者的激励,也是一段美丽而动人的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