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在自然景观中的电影创作

他在黄梅戏的道路上走得如此漫长,最初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邀请到一部黄梅戏电影中担任音乐工作。在那片风景如画的自然之中,他用二胡奏出了一曲《良宵》,这首歌成为了他进入安徽省艺校的门票。三年后,他不仅学会了庐剧音乐,更有了作曲的能力。他自认为对庐剧了解和喜爱都远超黄梅戏,但命运似乎有意让他转向另一条路。学校撤销了庐剧专业,而徐代泉却留校教授,这让他深感困惑。但学校领导的话给了他答案:“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个种子。”然而,这个种子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未能开花结果。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一直等待着他的机会,但最终决定投身于黄梅戏。这并不容易,因为庐剧和黄梅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他采取一种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并且通过记谱学习,最终成为教材中的主要作者。

从事这样的工作并非易事,它充满挑战和艰辛。创作时,有时候会感到无比沮丧,即使是完成作品之后,也难以摆脱那种紧张的情绪。而当演员录音完成后,用音响听回那些唱段,那份陶醉之情也是难以言喻。

徐代泉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退休后的生活中,都没有闲暇时间。他在创作方面,不仅参与过多部电视剧与舞台剧,而且还为60多部教学劇目编写过乐谱,涉及多种不同的京剧、泗州戲、皖南花鼓灯等各类传统艺术形式。在研究领域,他曾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编纂工作,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谈及安徽的黃梅戲電影音樂,一提到徐代泉,就不能忘记他的杰出贡献,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以及《祝福》,这些都是由他所著名作曲家之一所创作。此外,65岁高龄仍旧活跃于学术界,以客座教授身份,为中国戲曲學院與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提供指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