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家乡的庐剧文化中长大,童年时就沉浸在其独特的音乐氛围中。1958年,他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被安徽省艺术学院录取,这里是庐剧音乐的殿堂。他在这里学习了三年,掌握了作曲技巧。在那个年代,他对庐剧的热爱远超黄梅戏,但当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选择不同的道路时,只有他坚持不懈,致力于为庐剧留下自己的痕迹。然而,在他即将毕业展现才能的时候,学校突然宣布撤销庐剧专业。这一决定让徐代泉感到迷惑,但学校领导解释说:“我们要为庐剧培养接班人。”尽管如此,这份种子没有机会发芽和成长。
三十多年后,当1993年安徽艺术学院重新招收庐剧班时,徐代泉已经转向了黄梅戏。他意识到为了迅速适应这个新的领域,他需要采取极端措施——与黄梅戏表演团队合作上唱腔课。当老师讲授课程时,他认真记谱,并且因为他的天赋和勤奋学得比学生还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几乎完全负责编写艺校的黄梅戏教学曲目。
从事戏曲音乐工作并不容易,它伴随着艰辛和孤寂。但正如许多作曲家一样,徐代泉投入工作全身心。一旦陷入创作之中,即便面临瓶颈,也无法停止思考作品。完成创作后,当演员录制完毕并播放这些歌词时,那种满足感难以言喻。
一生中的三个职责分别是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学方面,不论是在本校还是中国戏曲学院任客座教授,都未曾停息。而他的创作包括电视电影及舞台作品,以及教材上的60多部专案,其中涉及多种剧种。此外,在研究方面,徐代泉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主编“泗州戲”、“安慶弹腔”等篇章,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谈到安徽地区黄梅戏电视电影中的名著,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都是由这位65岁高龄但仍活跃于舞台上的著名作曲家徐代泉所创作。此外,现在退休后的他依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