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 黄梅戏音乐工作者 孟丽君在自然的怀抱中舞动

他的家乡流行唱黄梅戏,他小时候是浸润在孟丽君的歌声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黄梅戏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黄梅戏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庐剧,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黄梅戏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黄梅戏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黄梅戏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庐剧。但黄梅戏音乐与庐剧音乐是根本不同的,为了尽早掌握这个剧种,徐代泉采取了一个笨办法——与庐剧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老师上课时,他一面听,一面记谱。由于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几岁的孩子学得还快。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且难的。苦是苦在熬人,难则难在从事戏曲音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而从事戲曲音樂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正因如此學戲曲音樂的人少而又少。他們從小就開始學習黃梅戲,在自然景物丰富的地方练习表演,使自己的声音更加地道。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每一次风吹雨打都能将之融入到舞台上的表现中,让观众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

徐代泉说自己一生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创作。他创作过许多作品,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等十几部 黄梅戲音樂電視劇(含合作)的著名作曲家。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份深厚的情感和对艺术传承的热忱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并推陈出新,为这门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现在已经退休,但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的身份,他仍然保持着教书人的本色,不断地指导青年一代,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门古老而精彩的地道地方文化。在他的生命旅途中,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研究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一笔贡献,为中国的地方话语增添了一抹生机,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地方文化的地位与重要性。此刻,在自然界中回响的是孟丽君的声音,每个音符都是她的情感,每个旋律都是她生活的小确幸,让人们通过她的歌声,与自然相亲近,与美好相遇。这是一段关于追求梦想与传承文化的小故事,是关于如何用最纯粹的情感去诉说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友谊以及生命本身。

随着时间流逝,一切似乎都变成了过去,但对于那些曾经沉醉于孟丽君歌喉之中的耳朵来说,那些音符永远不会消失,它们会继续穿越岁月,用一种无法言喻的声音讲述着历史,用一种无法描绘的手法勾勒出时代的一幅幅画卷。而当你站在山巅,或是在河边,看见那片片翠绿或那汩汩潺潺,你仿佛可以听到那个年代的声音,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孟丽君,她用她的歌声唤醒了一整个时代,也唤醒了一颗颗沉睡的心灵。她总是在哪里?她总是在我们的耳边轻轻吟唱,只需闭上眼睛,就能听见那悠扬悦耳的声音,把所有烦恼抛诸脑后,让我们回到那个简单而美好的年代。那时候,我们相信未来,因为有孟丽君,她带领我们走过每一步,每一次跨步,都伴随着希望和梦想。而现在,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只要提起“孟丽君”,即便是在繁忙都市之间,也能找到一些静谧角落,那里的空气里弥漫着旧日香味,那里的街头巷尾,有可能再次听到她温柔而真挚的声音,从未停止过的心跳,在这里继续跳动下去。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段历史、一段传奇,一场旅行,一次逃离现实的一趟跋涉,是寻找自我、一路向前的旅程中的必备指南针。一旦踏上了这条路,即使迷失方向,只要心存敬畏,再也不会感到孤单或迷茫,因为在前方,还有一盏灯火照亮道路:那个名字叫做“孟麗君”的光明,被永恒地镌刻在地平线之外等待你的到来。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趕夢想的大旅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