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乡流行唱黄梅戏,他小时候是浸润在黄梅戏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庐剧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
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庐剧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黄梅戏。但庐剧音乐与黄梅戏音乐是根本不同的,为了尽早掌握这个剧种,徐代泉采取了一个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老师上课时,他一面听,一面记谱。由于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几岁的孩子学得还快,到后来艺校的黄梅戲教学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来写了。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且难的。苦是苦在熬人,不断地学习和创作;难则难在从事戲曲音樂要學的人太少,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這正因為如此,使得學戲曲音樂的人越來越少。在這種環境下,也許有些人的熱情會慢慢冷卻,但對於像徐代泉這樣的人來說,那些困難並沒有阻止他們追求自己的夢想。
当你提及安徽的一部经典电影《天仙配》,它以其精美绝伦的地球风光作为背景,让观众感受到了自然之美。那时候的情景,就像是徐代泉创作歌词中的描述一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大地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那些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那是一段历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追求。
对于徐代泉来说,从教书到创作,再到研究,每一步都是为了推动这门艺术走向更加完善。他曾任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音教研室主任近20年,即便退休,也依然担任着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件事:对于喜欢并投身于这门行业的人来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挑战,他们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用他们最真挚的心去爱护这份工作,用生命去诠释这门艺术。
总结来说,对于像徐代泉这样一位已经65岁高龄仍旧活跃在舞台上的传奇人物,我们应当给予更多尊重和赞扬。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师,更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一位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及其演奏技巧,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现代作品中的专家。此外,在电视媒体领域,他也有一席之地,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优质节目的声音,最著名的是关于黄梅戏的话题内容,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等多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声音,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再现。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小型制作如《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等,这些作品通过新的形式又一次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兴趣,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影响力日益扩大。
当然,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也有过艰辛和挑战,比如最初因为误会而未能进入真正参与创作活动,但这种经历并没有打垮他的热情,而是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我超越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有那么一刻,当完成某个特别重要或特别有意义的小组件时那种感觉简直无法言喻,它好像是一个小小的心跳,是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存在的一个证明。
最后,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样的故事,可以关注相关历史资料或者参加相关活动,因为这些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以及我们每个人如何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成为那个继续讲述这些故事的人,或许你的名字也会随着时间沉淀下来,与那些伟大的名字共同见证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