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 黄梅戏音乐工作者 在自然之美中诠释韩再芬的艺术魅力

他在青春的岁月里,深受庐剧的魅力所吸引,那是一种浸润心灵、激励梦想的艺术。1958年,他凭借那双精通二胡的手艺,以独唱《良宵》赢得了进入安徽省艺校的机会。在那里,他沉淀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创作。他自称对庐剧的情感与了解远超黄梅戏,当时他的同学们一个个放弃,但他坚持不懈,决心为这门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就在他即将展现才华的时候,学校突然撤销了庐剧专业。那一年,一位名叫何合浓的人被分配到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教书。这一决定让他感到迷惑,但学校领导给出的理由则让他心服口服:“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个种子。”尽管这个种子未能成长,却埋下了一颗永不磨灭的心。

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每当谈及庐剧专业的复兴,徐代泉都不得不承认自己错过了最佳时机。但命运总是充满意外,在1993年,他终于有机会再次投身于这一领域——招收新的庐剧班。当时已经65岁高龄的徐代泉,再次踏上了学习之路,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将来的一代演员和音乐工作者。

转向黄梅戏并非易事,它与庐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尽快掌握这一新领域,徐代泉采取了一条艰苦但有效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倾听老师讲授,同时记写乐谱,这份勤奋使得他的进步迅速,即便是在比十几岁孩子还小的小伙伴中间,他也能轻松领先。

从教学到创作,再到研究,这一生中徐代泉投入无数努力。一方面,他作为教师,对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他以一手好笔,为多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提供了旋律;而研究工作,则是对历史上的戏曲音乐进行深入探究,并获得重要奖项。至今,这位曾经担任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职务近二十年的老人依然活跃于学术界,为后来的学者们开辟道路。

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有几个名字特别值得提及:《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等十几部黄梅戏音乐电视片中的每一个,都承载着他的智慧和情感。现在虽然退休,但仍然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将自己的热爱和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