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元初名儒,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昏君的朝代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郝经(1222—1275),字伯常,始祖郝仪由太原迁至潞州(今长治市),八世祖郝祚又迁至泽州(今晋城市)陵川。郝经的祖先自八世祖以下皆同居,业儒、匮徒不仕,教授乡里,为一郡望族。郝经的祖父郝天挺以教学有方闻名。
出生于金末乱世的郝经随父母避难于河南鲁山。当蒙古兵锋南下,他又随父母北渡,徙居顺天(今北京)。其父亲主要靠教授生徒勉强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当时郝经已12岁,“始知学”,开始就读于铁佛寺僧张仲安之南堂,凡五年。他“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读书则专治六经,潜心伊洛之学,涉猎诸史子集”。
由于他的学问品行逐渐出众,他先后被蒙古元帅贾辅和张柔聘请,在他们家中设馆教书。在贾、张二世侯家做教师期间,他结识了金朝遗老元好问和理学大师赵复。元好问遂相与论作诗作文法。多次拜见赵复,与他交游论道。
在忽必烈开府于金莲川时,被举荐到忽必烈前面。他向忽必烈提出了《立国规模》三十余条,并且针对当时问题提出十一条建议,这些建议后来许多都得到了采纳。
他对灭金后南下的战争持否定态度,以“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来劝说忽必烈,同时通过分析双方情况认为:“无衅可乘”。因此主张不要立即伐宋,而是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革除弊政等方面,使“天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