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男,京剧净角。原名尚叔欣。河北南宫县人。尚小云之子。生在老北京宣武门外椿树二条一号的四合院里。当时,尚小云正领着荣春社的科班学生在前门中和戏院演戏,因正在大伏天,家里人便按“大伏”的谐音给孩子取了个奶名叫大福。
深知学艺、成名之难的尚小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走他的路,他想把幼子培养成为学问家,不让他学戏。尚长荣6岁时,尚小云在家里办私塾,请了一老学究教他读书。一年后,尚长荣随父亲到了天津,进入燕达小学就读,一年多后,又随父亲回到北京。这时,北京解放。
1950年,已经长成大孩子的尚长荣,在家庭氛围中逐渐被艺术所吸引。他每当父亲带着荣春社演戏,他母亲王蕊芳便会带着他去观看。在他的心灵中,对艺术的种子渐渐发芽。
1951年5月,当还未满十岁的少年见到自己第一次登台表演《御果园》,那份初次成功的喜悦,让他对京剧充满了热爱和自信。而这段经历,也为他的未来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的几年里,由于不断地拜师学习与不断地舞台表现,以及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这位青年才俊逐渐展现出其独特风格与非凡潜力。他开始接触更多复杂深奥的情节,更是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以一种更加真挚而细腻的情感去诠释这些人物,使得观众们对其印象深刻,无论是在《乾坤福寿镜》、《穆柯寨》还是《金水桥》等剧目上,都能感受到他无与伦比的人物塑造能力。
然而,即便如此卓越的地位,他也从未停止过对于个人技艺提升和知识积累上的追求。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听闻到了一个传说中的花脸巨匠——侯喜瑞,便决定再次踏上拜师之路。这一次,他并不是为了寻找新的技巧,而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和艺术境界。那份对完美无瑕、精湛绝伦的大师水平有敬畏之心,是任何普通人的无法企及的心愿。
1960年的夏季,那一天,在鸿宾楼饭庄内,这位来自陕西省京剧团的小伙子以鞠躬礼迎接新任老师——侯喜瑞先生。此刻,全场只剩下静默,与他们共享的是一种超越世俗、跨越时间的大师之间交流精神。而这个决定,将为此后的创作旅程增添一抹色彩,为即将展开的一系列挑战注入动力。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充满期待与憧憬的小镇上,那个曾经给予这一家族太多温暖的地方——南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