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近二百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海燕豫剧团。八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等地,共计演出2500多场。他们从最初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发展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从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完整装备;还清了筹建时借来的数十万元债务,并积累了资金;在曾经的演出地点留下了良好的声誉,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他们常规性的演出基地。这一路走来,是由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担任团长带领的。
索海燕自幼便是个小戏迷,她生于1967年的河北省磁县,这里与河南相邻,与豫剧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纽带。她对戏曲充满热爱,从小学时代起,就站在电线杆旁听广播中的豫剧节目,或是在广场上挤进去观看锣鼓乐,一心一意,只是为了那份独特而美妙的声音。她终于考入了磁县戏校,在那里她遇见了她的未婚夫冯顺英,他也是她的同窗。
学校里的老师都是退休老艺人的精英,他们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基本功训练极为注重。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索海燕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文武双全基础。毕业后,她和冯顺英一起进入磁县豫剧团,然后又调到了邯郸市东风剧团,再转移到济源市豫剧团,最终在1999年辞职,与冯顺英共同创立了自己的民营劇團——海燕豫劇團。
幸运的是,她有机会拜师常香玉。自10岁起,索海燕一直梦想着能够见到自己敬仰的人才常香玉。在14年的期待中,最终在1991年成功见到了她。当时,她荣获“梨园杯”全国豫剧大赛金奖,而颁奖的是常香玉本人。此刻,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但随后被常香玉选为其入室弟子之一,更是让她难以忘怀。
然而,在创业初期面临无数困难和挑战。尽管如此,索海燕没有放弃她的梦想。她抵押房产,用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不顾亲友反对,全力以赴地办起了自己的剧团。虽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的事情,比如车祸损失巨款,但她始终坚持信念,不愿做那些糊弄观众的小事,而是要做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这段经历对于她来说是一次磨砺,也是一次成长,让她的精神更加坚定。而今,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首的一支队伍,以丈夫冯顺英外交事务负责,为中国传统文化保驾护航,为新时代舞台增添了一抹色彩。此刻,那位曾经的小戲迷,如今已成为一名享誉各地舞台的大师级人物,其名字响彻四方,被人们铭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