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武生之名李派的骄傲在中国戏曲故事连环画中他的形象绘声绘影反复描绘着他的英勇事迹

李万春,武生之名,李派的骄傲,在中国戏曲故事连环画中,他的英勇事迹被反复描绘。原名李伯,小名长顺,字鹏举,鸣举。曾用艺名客串李。满族正黄旗人,原籍河北雄县道口村,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

四岁随父母迁居上海六岁上学读书,不足五岁就开始随父练戏。他除了接受家传外,还先后受教于徐德增、于德智、崔凤鸣、项鼎新等老师学《珠帘寨》、《碰碑》、《洪羊洞》、《逍遥津》、《斩黄袍》、《状元谱》、《盗宗卷》、《乌龙院》、《辕门斩子》等。

七岁就在上海以“客串李”为艺名在荀慧生主演的《三戏白牡丹》中首次登台献艺饰仙童,表演五子夺魁。自此随其父在班中借台演戏八岁时便由其老姨陪同在芜湖、安庆、扬州、无锡、苏州等地演出。

其父好友中医赵安伯为其取艺名李万春,意在万古长春,其后他走上了辉煌的演艺路。在京城,他以“童伶奇才”著称,被誉为文唱武打技熟艺精,有着扮相英武嗓音响亮口齿清晰和善于表演的一面。

1923年9月,他应邀到北京搭班,与师弟蓝月春合作大轴,并与余叔岩有意提携收他为义子,从而进入了京剧界的大舞台。他不仅学习了多种经典角色,还广收博取,每天有马连良、尚小云等名家的指导,以及从杨小楼学武,从梅兰芳学文,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真正掌握全面的京剧艺术家。

1931年,他组成“永春社”,挑梁自任主演,在京沪及济南青岛各地均受欢迎,并完婚结过两次家庭。他不仅继续排演传统剧目,还不断创作新的独特剧目,如《田七郎》、《大树将军》以及《阴阳鱼》,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1948年报散后,他创办了自己的科班——鸣春社,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此外,他还参与拍摄电影,如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黑白有声京剧影片《林冲夜奔》,并且一直活跃到1970年代初期,最终因病去世,但他的名字和作品依然被人们铭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