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不仅是个普通的楚民,还因为一次偶然的发现而成名。他在荆山上找到了一个璞玉,这块玉被认为是石头两次献给了楚王,但都被误解为欺君之罪,最终卞和因此被砍去双脚。
后来,楚文王即位的时候,他怀抱着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文王命令工匠剖开这个璞玉,结果里面竟然是一块宝玉,这块宝玉就因此得名“和氏之璧”。这个故事传到赵国,又转到了秦国,因为卞和曾经用这块璧子换取免死,所以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光辉的名字。
《史记》中提到,“和氏璧”是天下的共享之宝,在后来的1600多年里,每一朝每一代的君主都渴望拥有它。但最终,“和氏璧”却像神话中的仙境一样消失无踪,只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关于“和氏璧”的真正面貌,有很多说法,一些人认为它可能是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等,而其他人则坚持认为它更可能是一种珍贵的地球矿物。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这种宝物极其稀少,而且色彩绚丽,它代表了皇权的象征性力量。然而,就算有了这样的宝物,也不能保证封建帝王能够“受命于天”,也无法使封建社会达到永恒昌盛。最重要的是,我们从卞和身上学习到的,不是那些虚幻的权力,而是他求真务实、高贵精神,以及他对珠宝鉴定的高超技艺。
至今人们仍然尊称卞和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他的美名与时俱进,他伟大的业绩也随时间推移而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