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春秋时期的荆人,以和氏璧闻名。据传,他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两次献给楚王,却被误认为是石头,因而遭受了残酷的惩罚。当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着那块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这才有人发现这并非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宝玉,于是称之为“和氏之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被多次演绎,并且因为一次偶然的情节——秦昭王对赵惠文王提出的城换璧交易,以及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一段佳话,被载入史册。
《史记》中记载:“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历经战国至唐朝,此宝被多方争夺,每次更替都伴随着权力斗争与杀戮。最终,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一份关于它存在与否、材质及其价值等众说纷纭的问题。
然而,无论何种结局,都无法掩盖卞和作为一个人的高贵精神。他不仅能辨别出普通玉石,更能用自己的真诚求得君主对待他应有的尊重。因此,他成为了白玉鉴定的高超技艺的象征,也被尊称为“白玉祖师”、“白玉真人”。他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与珍视,也反映了个人品格如何超越时代变迁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