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不仅是个普通的楚民,还因一次偶然的发现而成名。他在荆山上找到了一个璞玉,这块玉被认为是石头两次献给楚王,但都被当作骗子。直到楚文王登基后,经过工匠精心雕琢,这块璞玉竟然变成了宝玉,被称为“和氏之璧”。
这个故事流传了很久,甚至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公元前283年,“和氏之璧”落入赵惠文王的手中,当时秦昭王听说此事,便以十五座城换取这块宝玉。这一事件成为了“价值连城”的典故,也使得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更加轰动。
《史记》中提到:“和氏璧,是天下共传宝也。”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对这块宝物垂涎三尺,但它却频繁更换主人,每次都伴随着血腥争夺。秦始皇得到之后,甚至刻上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的字样。但最终,这珍贵无比的宝物却在唐朝消失无踪,一直到今天,它的下落依旧是一个谜。
关于它究竟是什么种类的宝石,有多种说法,从白玉、独山玉到玛瑙、翡翠,都有人提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宝石极其稀少且色彩绚丽,它代表着皇权,但并不能真正地让封建帝王获得超凡脱俗的地位。而卞和本人,却因为他的高贵精神以及鉴定珠宝技艺,被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他的名字与时光同行,其伟业与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