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中,包云岗致力于将芯片设计的门槛降低,为世界最大的跳台训练科研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宏伟蓝图是建立起开源芯片生态,这一愿景激励着他不懈地工作。他相信,只有通过开放和共享技术,才能真正解决国内外面临的芯片人才短缺问题。
4月中旬,一颗特殊的开源处理器芯片将会流片回来。这款芯片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五位本科毕业生参与设计,如果成功,它能够运行Linux操作系统,并支持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包云岗对这一进展感到期待,因为它是“一生一芯”计划产出的首颗芯片,旨在让更多人参与到芯片设计中来,让这个领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和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包云岗一直致力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他现在正在投入更多精力到开放指令集RISC-V和开源处理器上。围绕这些主题,他内心有一张宏伟蓝图,将一点点填满。
人才培养是这张蓝图中的重要部分。在论坛和会议上发言时,他总是保持着平静而柔和的声音,用这种方式与锋利相结合。他清楚地知道,我国前端芯片架构设计人才缺口大,而学生们往往会回避这个难题。但他认为,只要能降低开发门槛,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包云岗发现了开源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开放指令集RISC-V与chip语言Chisel可以显著提高开发效率。而RISC-V正成为他近几年研究重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指令集允许任何人自由使用,可以用于任何目的,同时也鼓励其他人进行创新和改进。
2018年,当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后,包云岗意识到必须尽快找到出路。他迅速细化了自己的想法,并在国科大落地实施了一项新的教学计划:为相关专业学生新增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让他们学习并实践敏捷设计方法,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参与到实际的芯片制造过程中。此举得到了学校领导层的大力支持,被誉为“金课”。
尽管道路不会太容易,但包云岗相信只要不断折腾,就能看到效果。他深知,每一次尝试都是向前的一步,无论结果如何,都值得尊重。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用开源模式做芯片,可以培养学生,也可以将成果输出到学界和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