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中,一位80后学者正致力于打造开源芯片的生态系统。他内心燃烧着一盏明灯,希望能为这个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4月中旬,他将推出一款特殊的开源处理器芯片,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一生一芯”计划首次孵化出的产品。如果一切顺利,该芯片将能够运行Linux操作系统,并支持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这对于降低芯片设计门槛具有重要意义。
包云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还担任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从进入研究所起,他就专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现在他正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开放指令集RISC-V和开源处理器芯片上。
他对人才培养持有深厚情感,认为这是实现宏伟蓝图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想把开源芯片的生态建起来。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我希望能出一份力。”尽管谈及的是壮志凌云,但他的语气依然平静而坚定,就像春风拂过草原一般柔和而锋利。
面对国内前端芯片架构设计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包云岗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挑战。他分析了2008年至2017年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会议论文第一作者,其中只有4%来自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生们通常会害怕触碰这块硬骨头,但包云岗却找到了一条解决之道——开源。
通过使用开放指令集RISC-V与敏捷开发语言Chisel,可以显著提高开发效率。而RISC-V本身就是包云岗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它允许任何人自由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在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之后,包云岗迅速行动,将模糊想法细化,并在国科大落地实施了一项新的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们学习并实践敏捷设计方法,为他们带来最“硬核”的毕业礼物——自己设计并流制成品。
这样的课程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它将会掀起本科教学改革的新篇章。”这种课程符合教育部倡导的“金课”,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包云邦计划,不仅站在了风口上,而且正在引领潮流,“我的初衷就是解决问题。我发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能得到认可的。”
提及“一生一芯”计划时,他意识到这是受RISC-V启发,而选择RISC-V,则是因为他之前进行的一个项目。在2016年左右,当他开始考虑产业化技术时,他便接触到了RISC-V,并发现其潜力的巨大。此后,他开始写文章介绍这一点,最终得到了包括政府部门在内众多机构关注。当确信自己抓住了趋势后,包云岗将自己的研究主阵地转向了开源芯片,这让他感觉似乎触发了一种连锁反应,一系列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跟随而来。
面对荣誉的问题,虽然获得奖项让外界认可他的工作,但他并不认为荣誉应该成为追求目标。他相信自我认可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只有当你内部有明确追求,你才能忽略外界的声音,有价值批评则接受作为改进方向,有无中生有的指责则忽略。毕竟,在争分夺秒赶路过程中,没有时间去纠结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