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健体太极拳与中国医学的和谐共融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结晶,结合了导引吐纳术、技击之术以及养生保健理念。它不仅是武当山张三丰祖师系统整理后的传统武术,也已成为世界人民广泛接受的养生方法。近代名宿吴图南曾说:“生命在于运动”,他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至105岁高龄逝世,而他的夫人刘桂贞也通过练习达到104岁高龄。这证明了坚持太极拳锻炼能促进健康长寿。

太极拳的创造者和发展者中,有许多道士和养生家,他们深通医理易经,将其融入修炼中。而且,太极与中医基础理论都紧密关联于易经思想,因此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将探讨二者的阴阳五行、气血脏象等方面,并加以对疾病防治的探讨。

阴阳五行

《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变化是宇宙规律,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太极家讲“始成太极”,指的是阴静阳动、清浊交化生成万物。由此可见,两者的观点一致,在揭示宇宙基本规律上是一致的。

气血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是构体基本物质,与脏腑活动密切相关。而太極拳则着重于精、氣、神修練,使氣血运行平和,以意导体導氣,从而使气血流畅。此外,无论是在寒热虚实或表里治疗,或在动静开合刚柔虚实内外运动变化,都有着相同的手法来调节气血,从而达到内环境平衡。

脏腑经络

无论中医学还是太極拳,其防病治病与養生的核心都是脏腑功能。在五脏六腑之间各司其职,又互相依存制约协调,这些都影响到维持内外环境恒定的关键所在。而通过動作導引調息吐納與神意練習,可以調節內外關係協調來進行保健防病。

情志调节

情志變化异常能导致氣機失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調節對於維護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並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品質與日常活動能力。在這個背景下,加強對情志問題的認識與管理,可有效提高生活質量並促進身體健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