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后感包恢探寻古文智慧的深度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出生于宋建昌南城(今江西境内)的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均曾求学于陆九渊和朱熹的门下。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之学。在家中的学习环境中,他不仅能够讲解《大学》,而且能以孟子学说深度感人,使得众多学生和老师都对他赞叹有加。

在科举考试中,他在宋嘉定十三年(1220)考取进士,并先后担任金溪、光泽主簿等职务。在台州期间,他成功捕捉并惩治了一位自称“”的妖僧,这名僧人以其神秘行为欺骗当地百姓,从而扰乱了社会秩序。他的这些措施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并显示出了他坚定的正义立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恢继续升迁至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高位。他不仅清除迷信,还严格执法,对那些利用饥荒敲诈百姓的官员进行了惩罚。这一系列行动使他声誉鹤立鸡群,被认为是守法奉公的人物。

最终,在咸淳二年五月时,他被授予刑部尚书及端明殿学士等职衔,并封为南城县侯。在离世前夕,他告诫家人要节俭办丧事,其遗表激动了度宗,以程颢、程颐相比赠予少保谥号“文肃”,并资助五百两银绢用于安葬。此外,他留下的诗作也被后世传颂,但其中《敝帚集》已失传,只有《四库全书》影印本流传下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