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国学校探索文化包袱的恢复之旅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出生于宋建昌南城(今江西境内)的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均曾求学于陆九渊和朱熹的身边,培养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小就聪明好学的包恢,不仅博览群书,还通晓经史,对《大学》有独到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他在家中的讲座中,就能让百余名学生听后叹为观止。

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他考取进士,并先后担任金溪、光泽主簿等职务。在建宁府时,他不仅破除迷信,还惩治了许多利用饥荒敛财的奸吏,使得他的政声远播。在广东转运使期间,他升任大理寺卿,并提点浙西刑狱。此后,又历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转运使、礼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

景定初年(1260年左右),他因其公正守法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和华文阁直学士,同时兼管平江府发运事务。在这个阶段,他还处理了一起豪强侵占民田案件,上奏朝廷,最终豪强受到惩罚,土地归还原主人。他在咸淳二年的五月,被授予刑部尚书和端明殿学士的高位,并赠封南城县侯。当时已经87岁高龄,但仍旧致力于国家事务直至去世。他留下了著作《敝帚集》,但已佚失,只有清代四库馆臣根据《永乐大典》辑成《敝帚稿略》八卷。他的诗作也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为底本流传至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