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包恢共创学子风尚新篇章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出生于宋建昌南城(今江西境内)的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均曾求学于陆九渊和朱熹的学府。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且通经熟史,早年在家中为门下弟子讲授《大学》,以雄才大略阐释孟子思想,被百余名弟子以及父亲赞誉不已。

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考入进士,并初任金溪、光泽主簿等职位。在这些位置上,他展现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抗击暴乱的勇气,如破除唐石之乱有功后被调往沿海制置司干官等职位。此外,他还在台州期间对抗了一名骗子僧人,并在建宁府期间多次打击迷信活动和敲诈行为,使他声望大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恢继续升迁至礼部侍郎、中书舍人等高级官职,其公正廉洁的形象使他受到尊敬。在平江知府兼发运使期间,他处理了许多土地纠纷案件,并确保农民得到了公正待遇。他最终被提升为刑部尚书并获得端明殿学士称号,同时也因其节俭而备受赞誉。度宗追赠少保谥“文肃”,并资助他的丧事。当时人们将他比作程颢、程颐,这两位哲学家也是深受尊敬的人物。

遗留给后世的是他的诗集《敝帚集》,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但清代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录出了八卷简本。关于他的生平,有详细记载可见于《桐江集》、《宋史》等历史文献。而通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底本,我们能够窥视到他那卓越的一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