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学术副所长的邵峰,曾在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这是他对科研事业多年来坚持不懈努力和创新成果的充分认可。在他的研究领域——天然免疫和细胞焦亡领域,他以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和机制刷新了相关领域内的认知,为推动该领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2005年加入北生所以来,邵峰与该机构互为成长的见证者。北生所开放自由的科研机制,造就了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越来越多像北生所和邵峰一样的人才成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邵峰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选择北生所 “8点钟到单位后,经常是与团队开组会,直到下午一两点;下午6点多下班,回家后陪一会儿家人,再做一些工作、写一点东西。” 在他的叙述里,“顺”是主题词之一。
1973年1月,邵峰出生于江苏淮安,他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的研究训练。“我的成长经历还是比较顺利,上学、读研、出国留学都很顺利,一切都很正统。”
然而,当时国内改革科技体制的声音广受关注。2005年,即将成立之际,对新机制是否能适应中国土壤,一切还都是未知数。“当初我放弃了美国‘小确幸’,决定要回国的时候,有许多朋友问我是不是疯了?” 邵峰笑称。但时至今日,他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他说:“如果一项工作,在中国和国外可以做出同样的水平,我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国家做!”
事实上,由于拥有像邵峰这样的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如今北生的成长和影响力,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起来。“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我做了四次研究方向上的拓展。” 邵峰介绍说,“我一开始做细菌相关研究,然后转向宿主天然免疫,再拓展至细胞焦亡机制,现在做与细胞焦亡相关肿瘤免疫研究。”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不仅基础研究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走向社会回报社会的问题意识增强。“科研人员需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意识,要积极参与产业转化,不然,你们所有努力都会白费。” 邵锋说。他计划利用自己团队多年的相关科研成果,与合伙人共同成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细胞焦亡为核心进行产业化应用。
近年来,加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北京的一个明确目标。在“十四五”时期,该市提出“筑根基、建优势、转范式、促联动、高协同优生态”的思路,并着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顶尖科技人才,将这些机构打造为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体系化能力的一部分。一批如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图书馆等新型研发机构,一批像邵锋这样的优秀科学家,都成为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对于未来,他感受到北京目前对资源申请条件保障等方面提供良好支持:“对于真正基于前沿科学原始创新药物开发,这里的环境最具优势。”
标签: 网 国文化名人 、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分别是谁 、 世界名人简介大全 、 公元1500年的历史文化名人 、 经典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