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以字称彦和。其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境内),因永嘉之乱,先人避难渡江定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仕于梁朝,曾任东宫通事舍人,因而后世称他为刘舍人。
关于他的生卒年份,有多种说法。《文心雕龙注》中推定他生于宋泰始初年(约公元466年),卒于梁普通元、二年(公元520-521年)。李庆甲在《文学评论丛刊》中提出另一种推算,他可能生于泰始元二、三年间,卒于梁大同四、五年间。杨明照则认为他可能生于宋泰始二、三年间,卒于梁大同四、五年的某一年。
《梁书·刘勰传》记载了他的祖父是司空秀的弟弟,而《宋书·刘秀之传》则提到秀是从兄子也。然而,《南史·刘勰传》的记载省略了“司空秀之弟”一句。这一点引起学者王元化等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梁书》的说法不可信。实际上, 刘勰家族并非高门望族,他的祖父无官位父亲曾任越骑校尉去世较早。他本人出身贫寒,从未婚娶。在上定林寺求学期间,他深研佛理,并广泛阅读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文学作品,最终成为文理研究的大师之一。
在齐和帝中兴二年的某一年左右,经过数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这部作品。此后,在担任不同官职时,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在昭明太子的去世后,由沙门慧震协助撰写经典之后,他决定弃官出家成为僧侣,被赐予慧地为号不久即逝世。
作为六朝儒佛思想交融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复杂且矛盾。一方面有观点认为他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坚持儒家的立场,不容忍佛教思想混入;另一方面也有看法指出他倾向将佛教与儒学结合起来,即所谓的“以佛统儒”。总体来看,其思想以孔子的道德观为主导,并致力於实践社会责任,如当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但随着晚年的希望破灭才最终选择隐退。
除了《文心雕龙》, 刘勰还留下其他几篇有关佛教哲学的小品文章,如《灭惑论》(收入弘明集)以及对名僧墓碑铭刻的创作,这些作品显示了其对于宗教文化领域深厚造诣。但截至唐初,其全集已失传,只剩下以上两篇作品被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学习。
标签: 8位名人简介 、 相关的古代文化名人 、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版本 、 介绍一个历史文化名人 、 世界名人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