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同光十三绝中的京剧武生之杰

李万春,名鹏举,小名长顺,满族正黄旗人,原籍河北雄县道口村,生于哈尔滨。其父李永利是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四岁随父母迁居上海,六岁开始学书,不足五岁便跟随父亲练习京剧。他接受家传艺术,并师从徐德增、于德智、崔凤鸣等老师学习《珠帘寨》、《碰碑》等剧目。在上海的戏院中,他以“客串李”为艺名首次登台表演,在《三戏白牡丹》中饰仙童,以五子夺魁而受到赞誉。

随后,他与父亲在班中轮流上台演出,其艺名由好友赵安伯赐予“李万春”,意在万古长春。八岁时,他伴同老姨前往芜湖、安庆、扬州、无锡和苏州等地巡回演出,并在杭州也有所表现,从此小有知名度。

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不仅请教杨瑞亭学《战马超》、《战冀州》,张德禄学《潞安州》、《汤怀自刎》,何月山学《三江越虎城》、《长坂坡》,还有刘奎童学《追韩信》和张德俊学《花蝴蝶》的技巧。此外,还受到了马连良的青睐,从他那里学会了多种唱念功夫,为他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岁时,1923年9月,他一家应邀到北京搭班,与师弟蓝月春合作上场。他的文唱武打技巧熟练,每场表演都备受瞩目,被誉为“童伶奇才”。后来,他还曾被余叔岩收为义子,并且参与了余氏的提携,让他成为了京剧界的一个新星。

1931年成立“永春社”,成为主角之一,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继续学习新的剧目,如《田七郎》、《大树将军》、《佟家坞》和 《阴阳鱼》,而且还创作了一些独有的新剧,如 《羊角哀》的经典之作。这使得他的声望更是扩展开来。

1948年,当北京解放之后,由于政治原因,一些艺术家遭遇困难,但李万春依然保持着其艺术家的身份。他最终组建了一支新的团队,即首都实验京剧团,这个团体后来更改名称为北京市京剧一团。

1957年,因政治原因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但这一评价并没有影响到他的艺术事业。他直至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才真正面临批斗。当局要求他回到内蒙古自治区工作,但由于健康问题,最终返回北京生活。

1978年重返舞台,以77岁高龄再次表演 京剧作品。这段时间里,有许多青年学生前来向他求教,其中包括著名的导师如吴素秋和姜铁麟。此外,还有一些优秀的小伙计们也愿意成为他的徒弟,比如马少良和石庆福他们,这样一个全盛时期结束了,因为1985年9月11日,无奈的情况下病逝于友谊医院。那一年享56周寿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获得荣誉性的死亡者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