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务局工作的父亲,以精通胡琴闻名乡里,自幼家中便充满了京剧的气息。12岁时,父亲请来常规吊嗓的孟昭霖为孙志宏进行指导。在孟昭霖的教诲下,孙志宏明白到,在演唱老生角色时,要坚决避免使用“包音”,行腔也不能拖沓泛滥,更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为表演而表演,不图一时之快。同时,他还要深刻领会唱腔节奏的紧凑性,如余派、杨派中的话语节奏,都必须紧密如同一块板材一般。
随着年龄增长,18岁时孙志宏拜入周福隽门下。当时周福隽已是71岁高龄,但仍然担任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他对待艺术要求极严,对于余叔岩创作的小品《十八张半》,孙志宏虽然认为自己模仿得很好,但实际上却无法完全达到标准。在周福隽面前,只有在《乌盆记》中的一段独唱即被指出:“严格地说,你唱的一个字都不对!要正式唱余派必须脱胎换骨,把其他东西忘掉。” 周福隽用坐标画法详细分析每个字,每个小节,每个音高,让孙志宏理解到学习这门艺术需要极其细致和系统。
经过6年的苦学与专注,当周福隽去世后,孙志宏已经掌握了不少经典戏曲,如《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12出戏。2000年,他又通过人脉介绍拜访了杨乃彭,并从他那里学习到了《坐宫》、《碰碑》的精髓。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素养,也让他在京剧界留下了一片光辉。
标签: 简述中国历史文化 、 北京文化名人 、 中国最出名的名人 、 世界上最有名的名人是谁? 、 鲁迅先生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