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云岗教育科研网降低芯片设计门槛于自然之中

在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包云岗,一位年轻的学者,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态度谈论着他对芯片设计领域的愿景。他的目标是降低这一领域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为此,他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源芯片生态系统。

未来,他计划将自己的宏伟蓝图逐步实现。这包括开发一款特殊的开源处理器芯片,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组本科毕业生主导。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它将能够运行Linux操作系统,并支持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这不仅是国科大“一生一芯”计划首次产品,也标志着一个重要一步:让芯片设计不再令人望而却步。

包云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研究员、所长助理以及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他一直专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现在他正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开放指令集RISC-V和开源处理器芯片上。围绕这些主题,他内心有一幅宏伟的大图。他希望通过教育和科研网,将这个大图逐渐填满。

人才培养是他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我们想把开源芯片的生态建起来。”他说,“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我希望能出一份力。”虽然谈及的是远大的愿景,但他的语气依然平静如水,用柔和的声音包裹锋利之处。

站在风口上的包云岗清楚地知道,我国前端芯片架构设计人才缺口巨大。随着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培养未能跟上,而国内甚至出现了互相挖墙脚的情况。“我国优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根据2008年至2017年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会议论文第一作者分析,只有4%来自中国高校或科研院所。

面对这一挑战,包云岗找到了一条解决之道——开源。在开放指令集RISC-V与敏捷开发语言Chisel之间,他发现了一种提高开发效率数量级的手段。而RISC-V作为其近几年的研究重点,这个指令集允许任何人自由使用,无论是在制造还是销售方面都没有限制。

经过深思熟虑,包云岗在自己任教的地方实施了新的课程,即给相关专业学生新增专业选修课程,让他们学习并实践敏捷设计方法,并参与到真正的小型化单晶硅(MOS)电路(即微处理器)的设计中去。这样的实践体验将使学生带走他们自己手动制作出的真品作为毕业纪念,这无疑是最为“硬核”的方式之一。此举得到了学校领导们高度评价:“它将会掀起本科教学改革新篇章。”

这样的课程被誉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金课”。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出更有能力的人才,还能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对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包云岗也有明确看法:“以前说互联网+,未来可能是‘芯片+’。”

在追求事业目标时,包云岗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他认为,有自我认可就不需要外界认可;只有内心有明确追求才能忽略外界喧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挑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方向正确。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很多事情看回头,都仿佛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有安排。不过,对于未来的展望,以及那些值得铭记瞬间,在朋友圈里寻找答案时,被提及的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以及荣誉获得的事迹。但对于荣誉本身,尽管收获了许多,却从未成为他追求目标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