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龙凤奇缘徐代泉音乐工作者传奇

他在童年时期就被庐剧的旋律所缠绕,成长于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中。1958年,他凭借卓越的二胡技艺,被安徽省艺术学院录取,这里的音乐世界为他开启了新的篇章。他自诩对庐剧的理解和热爱远超黄梅戏,当初与他一起入学的四位同伴中,只有他坚持到底,而其他人都选择放弃。然而,在他的毕业之际,当学校决定撤销庐剧专业时,他深感迷茫。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担任教师。这一决定让他感到困惑,但学校领导的话语给予了他信心:“我们要为庐剧种下一颗种子。”尽管这个梦想没有即刻成花结果,徐代泉仍然坚持不懈。

多年的等待终于到了1993年,当安徽艺术学院再次招收庐剧班时,徐代泉的心愿似乎又触手可及。但是,转变至黄梅戏这条道路并非易事,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追求快速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下,徐代泉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共同学习唱腔课程。他通过认真听讲、勤奋记谱,最终成为编写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作者。

这一过程充满挑战既苦又难。苦在于长时间的熬夜和艰辛工作,而难则在于戏曲音乐领域广泛而复杂。作为作曲家,徐代泉投入全身心、无比情感地创作,每当作品出现瓶颈,他会沉浸其中,不眠不休直至完工。当完成一部作品后,即使是悲伤或喜悦的情绪也无法用言语形容,那份陶醉之情如诗如画。

他的职业生涯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书方面,他除了本校外,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创作上,则涵盖了多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以及数十部教学剧目,其中涉及多个传统戲曲形式;研究方面,他曾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并主编“泗州戲”、“安慶彈腔”劇種篇,并获得“編纂成果二等獎”。

提起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无人不知晓他的杰出贡献,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以及《祝福》,这些作品都是他的精心打磨。此前65岁高龄已退休,但依旧担任中國戲曲學院與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位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