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给童年时代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从此,程学勤就痴迷上了音乐,六岁时,他碰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别好听,就跟在他后面一直走了10里路,听完后又独自走了10里路返回,回到家还为此挨了一顿打。从此,他就疯狂爱上了音乐。
上中学时,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他每天晚上上自习时就坐在门口听剧团排练,一直到散戏。
痴迷音乐的程学勤还特别有天分,上小学时他就自学学会了拉二胡,十二三岁时买不起用蟒皮做的二胡,他就自己动手用皮做了一把二胡。因为二胡拉得特别好,1954年,初中未毕业的程学勤就被民众黄梅戲剧团招进团从事主胡演奏。
1955年,程学勤遇见了著名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他聽了時老作曲的大碟《春香傳》後,一心想着自己也能寫出这样的曲子就好了,由此他開始涉足作曲領域。由于從未經過專業音樂學院系統學習,只能一邊工作一邊自學樂理與黃梅戲系統知識構架對於音樂熱愛加上勞動好學,使得他很快勝任了作曲工作並取得不俗成果。從195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杜鵑》,到2005年11月為四集黃梅戲電視劇《明月清照》作曲,在長達半個世紀黃梅戲曲創作生涯中,大秀小劇共204本之多,被譽為“活字典”。
1984年的《渖婿招婿》在安徽省首届戲劇節演出中獲一等獎;1988年的《公主與皇帝》在安徽省第一届藝術節上獲作曲獎;1990、1992年的兩次參與黃梅戲電視劇《山鄉情悠悠》的創作者都獲得國家級大獎。而這一切都源於他的無限執著以及對傳統文化擁抱與革新之間平衡。他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作品既保持原汤味,又符合時代精神。”
然而,這位老師似乎已經忘記了一些歷史細節。在一次訪問中,我們提到了他的早期生活背景,但是在我們的心裡,這只是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一個充滿夢想和挑戰的地方。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人,而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故事。我們試圖捕捉這些故事,以便將他們轉化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存在——即使是短暫的一瞬間,也足以激發我們對未來所持有的無限憧憬。
因此,我們決定將這段歷史重新編織成為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關於資料驅動音樂創作者進入傳統文化殿堂,並通過其豐富多彩的人物肖像進行探索。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旅程,不僅僅是了解更多關於古代文化和它如何影響今天,但也是見證那些勇敢追求卓越的人,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創造力和智慧去塑造自己的未来。此外,我們還希望通過這個旅程引導觀眾思考一下自己是否也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並且堅定地朝著它前行,即使面臨困難和挑戰也不退縮。
最後,我們想要強調的是,這不是只是一個簡單的事業選擇,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信仰、一種承諾。不論你是哪一方面,都有一樣的事情:永不放棄、永不停止追求、永不結束探索。如果你願意加入我們的手牵手一起踏上这段旅途,那麼請隨我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