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以字文叔闻名,出生于山东济南历下人,是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据《宋史·韩倚传》记载,李格非的父祖辈都曾是“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倚门下的门下士。
幼时聪敏警俊,他刻意于经学,并著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后,他先后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和郓州教授。他的廉洁清正得到了郡守的赞赏,但他坚决谢绝了郡守提出的兼职机会,这一举动彰显了他高尚的人品。
在绍圣元年的某个时候,章悍为相,他立局编类元佑诸臣章疏,将李格非召为检讨,但由于他拒不就职而得罪章悍,被外放到广信军通判。这期间,他遇到了一个道士,说自己能预知祸福,不仅如此,还要乘车出行。李格 非见到此情景,便叱令左右取车中的道士来,对其好奇所作所为进行穷治,最终以杖责之并驱逐出境。他反对迷信和邪术,这一点体现了他的理性思维和厌恶愚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绍圣二年(1105年),李格 非被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这一年,他撰写了自己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这部作品详细描绘了洛阳从盛衰到治乱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对国家安危忧思寄托。这部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认为是对国家命运深刻洞察的一种表达。
然而,在崇宁五年的某个时候,由于排挤元祐旧臣,朝廷罢免了包括李格 非在内的大批官员。此时期,“党籍”成为许多人的困扰,其中包括元祐党人,如吕希哲、晁补之等,他们也遭受了一段时间的打击。不过最终,在大赦天下之后,他们得以恢复原有的地位,只是在京师及近钱州县不得差遣。尽管如此,大观二年三月八日,梁彦深陪同游历佛慧山下的甘露泉上镌文“朝请郎李格非文叔”,这是他晚年的足迹之一,也是我们了解他的重要资料之一。
关于遗留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宋史·艺文志》中记录了他的多部著作,如《礼记精义》、《史传辨志》、《洛阳名园记》、《永洛城记》,以及一些散失或未完整保留的手稿。但现在,只有《洛阳名园记》的部分残篇流传至今。而且,有些文献如诗歌、杂书断片等,也偶尔能够在古籍汇编或私家收藏中找到踪迹。
总结来说,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 李 格 非 的思想世界,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成就与影响力。他对于国学经典的热爱与探索,以及对于社会现实问题上的思考,都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