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光复古韵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出身寒儒家庭,他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他考察三江古迹,以吴淞江堵塞问题提出了疏浚方案,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被海瑞采纳并实施。在倭寇入侵期间,他筹备城防,并撰写《御倭议》建议对抗外敌。他六十岁才考取进士,一生经历了多个职位,最终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

文学成就上,他反对过度模仿古人的表面文章,而主张追求意境和风格的真诚表现。他批评当时许多文章都是空洞无物,只是模仿前人的形式而已。在他的作品中,如《冠礼》、《宗法》等,不仅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现状的思考,也展现了一种更加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

他的艺术特色包括:①即事抒情,将生活中的琐事转化为深刻的人生感悟,如《项脊轩志》中的百年老屋与祖母母亲回忆;②注重细节,对自然景观描绘得生动如画,如同唐宋时代的大师们;③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如《寒花葬志》的112字,用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④结构精巧,有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中的对比和议论。

尽管如此,由于他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琐事和家族历史,其作品未能充分体现明代社会矛盾,但仍然包含着一些揭露社会不公和民间疾苦的内容。而他那些纪行日记也提供了一些关于那个时代普通人民生活的小片段,这些都显示出一位广泛涉猎且富有见解的人物形象。此外,他的一些传记作品还展示了普通人物的轮廓,使得他的笔下呈现出一种丰富而复杂的人物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