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科研袁亚湘数控高手登峰之旅

温州教科研:数控高手袁亚湘登峰之旅

1988年,袁亚湘在其科研事业正处于攀登高峰的关键时期,从英国回国,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正研。那个时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刚成立不久,袁亚湘成为了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资助的科研人员。尽管仅有1.3万元,但对于刚回国不久从事数学研究的他来说,这份资金成为了他心无旁骛攀登科学高峰的“后盾”之一。

“稳定、长期的支持对数学研究非常重要。”现在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袁亚湘告诉《中国科学报》,“数学研究通常很难得到其他横向课题的支持,国家的支持对于数学工作者不可或缺。”

自立自强 走向世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优化领域科研实力还很弱。1982年11月,袁亚湘作为中科院挑选的30多位尖子生之一,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在优化领域专家M.J.D.Powell教授指导下深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算法,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国内进行应用。

经过连续多年的深入研究,袁亚湘与学生戴彧虹合作提出了“戴—袁方法”,这被认为是非线性共轭梯度法4个主要方法之一,并收录于优化百科全书。这项成果及相关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袁亚湘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与国外好学者交流较少,不交流就难以了解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而我们的成果也不为国际所知。”因此,他始终坚持保持国际交流,对于留住优秀留学归国的人才也非常重要。

在国内,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袁亚湟集结全国优势力量开展优化理论和算法研究,为我国优化算法领域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他还主张加强基础教育,使更多人理解到数学背后的奥秘,从而激发公众对科技创新兴趣。

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把钥匙。而现代社会中的红绿灯、大楼、高铁等,无一不是依赖着精密计算来保证安全运行。因此,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要勇敢面对困难,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未知,为人类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筛选信息、分析数据、以及如何用逻辑推理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编程语言,如Python或者R等,以提高自己的编码能力和数据处理技巧。而且,由于是基于实际需求设计,所以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加强基础教育,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素质,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STEM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投入,将会产生积极影响,让我们共同迎接未来美好的日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