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长在黄梅戏的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那里充斥着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民歌,这些都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童年记忆。程学勤从此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六岁时,他偶然遇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他被其美妙的声音吸引,跟随他走了10里路,并在回家的路上再次独自前行,直至回到家中遭到了父母的责打。这个经历却成为了他与音乐结缘的开始。
进入中学期间,他每天晚上放学后,都会坐在门口听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的排练,一直到他们结束演出为止。他对音乐有着天赋,上小学时就通过自学学会了拉二胡。当他十二三岁时,由于无法购买蟒皮做的二胡,便亲手制作了一把。这份努力并未白费,因为1954年,他还未毕业就因拉二胡技艺精湛而被招进民众黄梅戏剧团担任主胡演奏。
1955年,程学勤第一次见到了著名作曲家时白林,当听到《春香传》这部作品后,他心生羡慕,对自己也能创作出这样的曲子充满渴望,从而踏上了学习作曲之路。尽管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学院系统教育,但他凭借对音乐无尽热爱和不懈努力,将乐理知识和 黄梅戏体系知识逐渐掌握。在几十年的创作旅途中,程学勤成功将自己的才华转化为艺术成果,不仅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而且以204部大、小本子的数量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成才者。
程学勤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其创作曲调优雅动人,与传统文化融合得淋漓尽致,在民间广受欢迎。他最为骄傲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老百姓喜爱,而不是那些奖项。对于自己是否获奖或多或少,有点微词:“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他坚信作为一名作曲家要有主见,即便是面对时代变迁,也应该保持原味唱法,以新面貌、新姿态展现给观众。而他的最高追求就是创造具有个性、生命力的作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