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女,字书庭,“一代宗师”、“赛活猴”、“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1931年随父赴江苏省国术馆任教。1957年被聘为中国武术表演赛国家名誉裁判。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裁判长。1983年,为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武学体系与武学思想,恢复其父曾创建的蒲阳拳社活动,并将该组织更名为蒲阳同学会。同年创立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被选为会长,并出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
1984年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在孙剑云7岁开始,父亲孙禄堂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1959年中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她还参与了1962年的和1963年的两届北京市举办的 武术表演赛,其中在1962年的会议上,她做了关于《 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这次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为了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她先后编写出版了《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在她的努力下,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她总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发展和传艺之中。
在1982、1984年的南京、广州国际太极拳表演中,其功架纯正、内涵丰富,不仅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而且也吸引了海内外对她产生浓厚兴趣的人士。此外,在1995年的“中华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当代十大最优秀的华人文化艺术家之一。
此外,在她的文学方面,也有着非凡成就。她不仅精通书法,还擅长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和仕女画,以其独特风格赢得了一定的美術界地位。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散落民间,只留下一些珍贵记忆。
尽管生活充满挑战,但孕育于艰苦环境中的她从未放弃过希望。她用自己的双手养育四个小孩,即使到了晚期,也没有跟他们联系,而是选择安贫乐道。这份坚韧不拔精神,以及她对家庭责任感深深触动着每一个遇见过她的朋友们,他们常常称呼她为“游戏三昧”。
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孝昭帝孙剑云那无比的心力气,将她的生命故事烙印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位置,以及对未来一代人的启示意义。而且,她那坚韧不拔的心灵,对抗困难时期的勇气,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并铭记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