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波,一个声音如洪钟的男孩,从山东烟台的祖籍里走来。他对京剧有着一股不熄的热情,就像少年时期,他那纯真的嗓音在空旷的大街小巷回荡。青年时,他成了京剧票友,在烟台的小圈子里享有一定的名气,但他心中的梦想远比这更大。
解放前,作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但他的家族世代读书,对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认同。二十九岁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勇敢而坚决的决定,与家人的反对相违背,毅然离开家乡来到了北京。
在这里,他遇见了金少山、侯喜瑞等京剧大师,他们是艺术世界里的巨匠。在他们的指导下,张金波专精花脸,这是一种极其复杂且要求极高的一种角色扮演。最初,他自组了一支联谊京剧团,与奚啸伯、宋德珠、赵燕侠、李万春、罗蕙兰、贯盛习、郭少衡、李金声等众多天才演员共同登台,以《铡美案》、《大探二》、《遇皇后》、《打龙袍》、《御果园》、《锁五龙》、《牧虎关》、《姚期》、《白良关》的经典作品为观众带来震撼。
在全国各地巡演期间,他赢得了观众的心和赞誉。在1952年赴丹东参与慰问志愿军演出的过程中,不仅深受感动,也获得了表彰,那段经历成为了他终身难忘的一课。在1964年排演新编京剧《追鱼》,饰演真包公,这部戏曾为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及国际友人特别献 演,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荣幸。
关于所谓“将戏衣卖给张金波”的故事,其实只是流言蜚语。真正的是,一位热爱京剧并支持他的好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获取了一些戏服。这份朋友之情,如同阳光般温暖,为他的事业点燃了希望之火。
直到生命结束之前,张金波都未再踏上舞台。但无论如何,在他一生中留下的只有一些静态照片,而没有声音,没有那个能够让人沉醉的声音,这无疑是他毕生的遗憾。但即使如此,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这些珍贵而脆弱的地平线边缘上的风景画面,让我们怀念起那些已逝去的声音和影象。
标签: 山东省教育厅 、 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 、 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平台 、 浙江教育考试院 、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