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编《元史》篇章。王袆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官员王彦超,他因避乱而迁居至会稽(今绍兴)的义乌县,后来子孙们聚集在此地,形成了一个名为“王村”的聚落,这个村庄位于今天的义乌市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到了王袆祖父那一辈,其家人已经搬进了义乌县城内居住。他的祖父、字威仲,是一位深爱经籍和朱子的理学,并曾担任过东阳和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以其卓越的教学能力著称,被尊称为“南校先生”。他的父亲、字怀璞,则是一位好学渴望探索经史的人物,他先后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王裕,小儿子叫王补,而他排行第三的是被誉为文采斐然的诗人代表人物——王袆。
据宋濂在《送黄氏从弟序》中所述,“蔽膝”即古代指围裙,最早用兽皮制作,后来改用布帛,因此取名“袆”,体现着对古文化的重视。在当时的一些士人们看来,不能将像这样的才华横溢之人才平等对待,所以他们不仅尊敬他,而且以同道相待,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也习惯于称呼他为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有人需要求助于黄溍,他们就会直接找上门咨询,而不是直接去找黄溍。这也凸显出他们对于王袆这位才俊所写作成果的情感极高,对他的作品充满期待,就像是珍宝一般难得而又珍贵。
由于与同窗好友宋濂齐名,加上其卓越的地缘政治洞察力,以及深厚的人文学识,使得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朝廷。当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面对国家衰败、民生艰苦的情况时,他撰写了一篇长篇文章,其中详尽分析了天下局势,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不仅涉及选将择相建制,还包括治理民众、征收税赋以及战争策略等多方面问题。这份宏伟巨著涵盖了七八千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大潮之中。而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希望,他亲自北上京城大都(今北京)呈递给皇室。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事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个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王袆,同时也能窥见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
标签: 宁夏教育考试院 、 江西教育考试院 、 中国教育网 、 教育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