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愿意学京剧赵荣琛

赵荣琛:京剧表演艺术的典范

在安徽太湖的一个书香门第里,1916年诞生了一个将要改变中国戏曲历史的人物——赵荣琛。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当北京成为他们生活的地方,他开始接触京剧,并逐渐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中学时期,他加入国剧研习社,不仅学习京剧,还积极参与各种演出活动。

1934年,山东省立剧院来到北京招生,赵荣琛顺利考入并前往济南深造。他在那里学习小生、青衣,并通过记简谱快速掌握技艺,因而受到喜爱。在校期间,他向多位师傅学习了一系列程派戏,如《御碑亭》、《骂殿》、《三娘教子》等,这些都是程砚秋传承下来的精髓。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荣琛随着山东省立剧院迁往重庆,在这里他成立了大风剧社,与其他同行共同演出了许多程派戏,如《玉堂春》、《战金山》等。此时,他已经被誉为“重庆程砚秋”。此后,他继续深造于程砚秋门下,以函授方式学习程派艺术。

1946年,当得知程师回到上海时,赵荣琛飞赴上海完成拜师仪式。这一年,他们两位名家梅兰芳与程序次方共同上台演出了《四五花洞》,震撼了上海观众。随后,在上海的一段时间里,赵荣琛向程砚秋学艺,对更多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其中包括《荒山泪》、《春闺梦》等著名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赵荣琛在不同的城市进行演出,并担任东北京剧实验团艺委副主任、南京市京剧团团长以及北京市青年京劇團團長等职务。他还曾调至中国戲曲學院任教并兼顾問,並且因為藝術貢獻,被邀請到美國進行講學交流活動。

作为一名杰出的青衣角色扮演者,赵荣琛以其亮丽而沉郁的声音,以及温文端庄的表演风格赢得了无数赞誉。他所扮 演的戏目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新编或改编自传统戏的纯粹程派作品;二是根据老戏重新诠释,以独特方式展现 程派特色;三是他自己参与改编创作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作品。此外,他致力于培养青年人才和研究声腔、表演理论,也取得显著成果。直至晚年的他仍不忘初心,为推动 京劇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标签: